行業新聞
安徽宿州市陸續發現原生金剛石 已探明有24個鉆孔見礦
發布日期:2016-01-27 瀏覽次數: 文章來源:銳石公司
導讀: 1月26日,記者從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勘院(以下簡稱二水地勘院)獲悉,自2014年7月始,宿州市欄桿地區陸續發現原生金剛石,至
1月26日,記者從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勘院(以下簡稱“二水地勘院”)獲悉,自2014年7月始,宿州市欄桿地區陸續發現原生金剛石,至當年底,有24個鉆孔見礦。
據了解,宿州市欄桿地區金剛石普查,是“十二五”期間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由二水地勘院勘查實測。在實施該項目勘查中,部分鉆孔發現數粒、數十粒到數百粒原生金剛石,少數鉆孔金剛石含量已達到工業品味。與此同時,選獲了大量低鉻的鎂鋁榴石、透輝石、鈦鐵礦等指示礦物。
相關專家表示,這種金剛石以淡綠色為主、透明,晶形為十二面體或聚行為主。它的發現,是安徽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金剛石找礦工作以來,繼原安徽664地質隊于1982年在該區震旦系古底礫巖中找到次生金剛石之后,在找原生礦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專家介紹,宿州欄桿地區已發現賦存金剛石的巖石類型主要有橄欖輝綠巖、橄欖玄武巖、玄武質角礫熔巖和火山角礫巖,其中90%以上的金剛石來自橄欖輝綠巖中富含基性巖捕虜體A3段。而從目前發現成果看,與同屬華北地臺郯廬斷裂帶的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等典型的金伯利巖型對比,本區金剛石的載體巖石類型和金剛石晶形、顏色、粒度,以及指示礦物種類及組份含量等,均有較大區別,其形成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宿州欄桿地區,地處華北地臺南緣,郯廬斷裂帶以西、宿北斷裂帶以北,位于“徐淮弧形構造帶”內。基底為太古界五河群,蓋層為南華系、震旦系和寒武系,出露巖漿巖由“老寨山”橄欖石輝綠巖巖床,隱伏火山巖有橄欖玄武巖、玄武質角礫熔巖和火山角礫巖巖筒,巖體次生蝕變強烈,圍巖為震旦系地層。該區是我國華北地臺區郯廬斷裂帶金剛石找礦遠景區的一部分。
據了解,宿州市欄桿地區金剛石普查,是“十二五”期間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由二水地勘院勘查實測。在實施該項目勘查中,部分鉆孔發現數粒、數十粒到數百粒原生金剛石,少數鉆孔金剛石含量已達到工業品味。與此同時,選獲了大量低鉻的鎂鋁榴石、透輝石、鈦鐵礦等指示礦物。
相關專家表示,這種金剛石以淡綠色為主、透明,晶形為十二面體或聚行為主。它的發現,是安徽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金剛石找礦工作以來,繼原安徽664地質隊于1982年在該區震旦系古底礫巖中找到次生金剛石之后,在找原生礦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專家介紹,宿州欄桿地區已發現賦存金剛石的巖石類型主要有橄欖輝綠巖、橄欖玄武巖、玄武質角礫熔巖和火山角礫巖,其中90%以上的金剛石來自橄欖輝綠巖中富含基性巖捕虜體A3段。而從目前發現成果看,與同屬華北地臺郯廬斷裂帶的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等典型的金伯利巖型對比,本區金剛石的載體巖石類型和金剛石晶形、顏色、粒度,以及指示礦物種類及組份含量等,均有較大區別,其形成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宿州欄桿地區,地處華北地臺南緣,郯廬斷裂帶以西、宿北斷裂帶以北,位于“徐淮弧形構造帶”內。基底為太古界五河群,蓋層為南華系、震旦系和寒武系,出露巖漿巖由“老寨山”橄欖石輝綠巖巖床,隱伏火山巖有橄欖玄武巖、玄武質角礫熔巖和火山角礫巖巖筒,巖體次生蝕變強烈,圍巖為震旦系地層。該區是我國華北地臺區郯廬斷裂帶金剛石找礦遠景區的一部分。
相關閱讀
- 02-0411月份中下旬開始,白剛玉原料氧化鋁粉價格基本持續維穩
- 02-22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耐火材料制造新通知
- 11-30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砂輪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12月1日起
- 06-17傾倒爐棕剛玉價格已經非常接近固定爐
- 12-2180后一年找到8顆金剛石
- 04-16納米金剛石薄膜應用開辟新道路
- 12-18武陟縣磨料磨具等四大產業園區加速提質轉型
- 06-15銳石白剛玉價格依舊堅挺